美丽传说在银河,人间乞巧看天河澎湃在线

时间:2023-5-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

今天是七夕

一起来聊聊七夕的故事

粤人重巧夕盛景在珠村

“七夕”,又称乞巧节。乞巧节是以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拥有八百年多年历史的广州珠村,素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就写道:“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

“摆七娘”是“乞巧节”的一个重要仪式,这一方大案曾经是未婚少艾展示手艺的舞台,是才子佳人的姻缘红线。手工艺品主题既有传统的仙女、花鸟、佳果,也有现代的地标建筑等等,每一件作品除了美轮美奂的造型,还被赋予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乞巧节如今成为了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仪式,是更多年轻人感受当地习俗的窗口。年,“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就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珠村乞巧传承的最大肯定。

软硬件提升走上申遗之路

年,珠村建起七夕广场;同年,珠村公园增加了乞巧元素,改名乞巧苑;年,乞巧文化主题博物馆正式开放。

珠村乞巧文化的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珠村的巧姐从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百余人,很多年轻人加入巧姐的行列,近几年甚至还有“巧哥”参与。每年举办的广州乞巧文化研讨会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者,积极为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乞巧文化学者也前来参观。广州乞巧文化走出珠村,走向国际。

在珠村,小天看见一位小女孩在跟巧姐潘慧君学做刺绣。

珠村很早就开始准备对于乞巧非遗的申请和保护。从年第一届活动开始,朱村就建立了乞巧文化档案,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图片、视频等。珠吉街文化站也经常组织巧姐到珠村小学教学生做手工,让传统文化进校园。

年珠村乞巧民俗入选区级非遗项目,同年获评市级,年评为省级。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也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多方联动激发乞巧新活力

今年69岁的潘慧君是众多巧姐之一,正在申报天河区的乞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慧君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乞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乞巧作品的材料和主题不断丰富和创新,更融入声、光、电等新技术和珠子、亮片、丝网等现代材料。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珠村为主会场的乞巧文化节已成为广州的盛会,并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乞巧文化大规模兴起。年广州乞巧文化节首次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举办,由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联动,并融入线上直播、VR技术、数字创意等元素,激发乞巧节新活力。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自8月9日至15日举行,27场活动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举办,其中,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等传统仪式,市民可以在线观看直播。

乞巧民俗知多D

乞巧传统民俗仪式主要包括摆七娘、迎七娘、拜七娘、送七娘、吃七娘饭五大环节,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乞巧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拜七娘从农历七月初六开始,前后持续两天。过去,拜七娘是在夜晚进行,由老姑婆带领未婚女子举行叩拜七姐之礼,接连七次,称为“拜仙”。如今,珠村的“拜仙”改在白天,分为主持人致辞、司仪朗诵乞巧祝词、玉女拜仙(上香、对拜、洗手、祭仙四个步骤)、玉女合唱乞巧歌等四个部分。“拜仙”之后,玉女还要“赛巧”——对影穿针,先穿过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是“输巧”。

节目预告

8月14日18:40

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卫视

《城事特搜之骆骆声》栏目

听巧姐巧哥们讲述“粤人乞巧”的故事

原标题:《美丽传说在银河,人间乞巧看天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ygav.com/bfbzz/137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