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另类的“年轻人”,向来喜欢他人眼中的“土到渣”的传统文化,断断续续说过不少湛江民俗,即便文笔有限,可是,依然认真述说每一项民俗,与大家共同发掘蕴含在内的意义。 或者,这是作为一个湛江佬的责任吧。 接着说湛江民俗,这次,我们说“做斋头”。 “做斋头”是湛江各地十分重要的风俗,没有一致的日期,在年初三过后至正月十五期间,比如李村年初七“做斋头”;陈村在年初九。 “做斋头”不似其他民俗,全凭个人意愿,举个例子,我们说过的“下宝福”,民众会相约同一天,做同样的一件事,而“做斋头”是经过抽签或轮序的方式而定,一年仅有一户人家有资格做“做斋头”(或极少数,一般不超过3户?),倘若某村人口众多,那么下一次做斋头,将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人文民俗# 湛江由来已久的“做斋头”大概可分为两个部分——做斋头及摆斋头酒。 做斋头 做斋头,某种意义而言,其实是区别于普通的“拜神”,当年,幸得门户,在“做斋头”日前则开始准备,贡果、整鸡、年糕等之外,崭新的茶杯、酒杯等也是必不可少。 是日,恭请老爷出庙,由民众抬往“做斋头”者家,待老爷在家中神坛正前方端坐片刻,之后,道公佬带领一家大小进行一系列仪式——跪拜、祈福等等,燃过元宝鞭炮,“做斋头”最重要的一部分随之结束。 当天晚上,老爷将留守“做斋头”者家中,这是一户人家莫大的荣光,包括应邀而来的亲朋好友,顶礼膜拜,并奉上香油钱,毕恭毕敬,祈求保佑。 摆斋头酒 次日早上,重复一次类似的跪拜仪式之后,老爷随则由众人抬返神庙,接下来到了另一个重头戏——摆斋头酒。 “摆斋头酒”有感恩老爷的亲临舍下,和亲友分享喜悦,其次是“沾神光”,祝愿平安顺遂,财运福运,好运连连…… “摆斋头酒”尽随人愿,普通人家准备三五桌,宴请至亲,普通的菜品、普通的酒水,欢聚一堂,共诉快事、新年新希望…… 而经济条件优渥者,为了表达幸得“做斋头”的喜悦,往往不惜“花大钱”,专门请来大厨为亲友及邻里乡亲烹饪好酒佳肴,与民同乐。 比较有意思的是,参与“摆斋头酒”,客人无需封礼,个别爽快老板,往往还会给赴宴者派红包! 湛江“做斋头”的民俗,已经难以追溯源于何时何物,早在几十年前,或更久远的年代则开始盛行。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向来不觉得跪拜在“木头公仔”跟前,人生会发生哪怕是一丝丝的改变,可是,我依然十分认可“做斋头”一类的民俗与传承传统的必要性。 我们都是普通人,日复一日地生活,一成不变。不可否认有惊喜,但更多是平淡、无趣,长此以往的枯燥乏味,会让我们丧失生活的热情,而“做斋头们”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一天、一刻…… 人们在这一天、这一刻——在老爷面前表现的恭敬、虔诚,其实是为了重拾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