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住乡愁,济南历城区这个村建起了民俗文

时间:2025/6/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703/14337705.html

记者李培乐

在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梁王新城有个纸房民俗文化馆。各种不同的酒壶、钟表、灯笼、农具、捕鱼工具等等,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他们聚集起来就是浓浓的乡愁。张增良是馆长同时也是村官,他说建民俗馆的初衷就是让后代记住祖辈的生活。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村办民俗文化馆。

梁王新城的位置紧挨着济南东站,这是在城市的更新中,建起来的村民新居。纸房民俗文化馆就在沿街的位置,楹联衬托下的大门,厚重而古典。当下,这个文化馆有上下两层楼。一楼主要是摆放收集来的各种的器具,包括生活用具、农耕用具、摆设用具等等。文化馆的二楼,现在摆放了一些陶罐。在墙壁上都挂满了廉政故事,这又和鲍山街道的鲍叔牙相联系起来。

一楼摆放的农耕用具有耧子、太平车等等,生活用具如纺车、传盘、各种秤、电视机、收音机、瓷器等等。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很多的灯具,比如各种煤油灯、灯笼、汽灯还有瓦斯灯。这些东西不少市民小时候都见到过,当时村里每次唱社戏,都是点上汽灯,那时候感觉汽灯可以照亮整个夜空。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有村民走进民俗馆。有小孩子更多的是好奇,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回忆。“你们这是从哪里弄的这么多老物件?”听到询问,作为馆长的张增良赶紧笑着说,“到处搜集,有的是附近村民主动送来的,有的是购买的。”

在一个角落,摆放了很多的捕鱼工具。“这是鱼篓,这是鱼网,还有鱼叉,早些年我们这边泉群密布,捞鱼摸虾是村民的必备技能。”村里有个顺口溜是这样说的,“纸房庄,两头洼,大人孩子会捞虾,白莲藕,享美誉,米香四溢飘万家。”从这个顺口溜就能想象出,这里曾经鱼肥米香的情景。

文化馆的二楼,现在摆放了一些陶罐。在墙壁上都挂满了廉政故事,这又和鲍山街道的鲍叔牙相联系起来。从这里也能看出,这在历史上的确是一块文脉繁盛之地。

除了建了这个文化馆,由《鲍山文韵》的作者刘汝振、张增良、李心贞等人为主创人员,一起办了一本内部的刊物《梁王記憶》。该刊物从年开始刊印,一年一期。正如他们在合订本的前言中所说,“随着城市的进程,自然村落拆迁消失,难忘的乡村记忆成为人们魂牵梦萦的一种情愫。抢救、挖掘、整理当地历史文化,更是成为一些文化仁人志士的自觉行动。”

为何要建这个文化馆呢?事情要追溯到年。在当年10月份,张增良发现了一块民国时期的石碑,在这块“领袖人”的石碑上他找到了爷爷的名字,“爷爷上了石碑,我也应该继承爷爷精神。”所以,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将纸房村文化留下来的想法。时间很快到了年,纸房村拆迁,在拆迁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东周大墓。他深知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是块文脉相传的高地,他觉得自己更有责任去为这个村做点什么。年梁王新城建成入住,大家在兴高采烈喜迁新居的同时,张增良也在反复思考,“以后村民就不种地了,农村的故事将来的孩子就不知道了,该如何把乡村文化让后代记住呢?经过协商,最后确定建立民俗馆。”

于是,他们立马行动起来,先找画家绘制了纸房村的旧时风貌,让村里的老会计写了村里的历史。然后开始收集各种民俗物品,“有一半是村民自发搜集的,还有一部分购买的,还有我们村的书记自费购买了不少东西。”就这样,村里拿出办公区域,民俗文化馆就建立了。到现在,不管走到哪里,张增良见了人就问,“你家有老物件吗”?

“现在免费开放,但是我希望来参观的人别只是参观,都给提点建议,以期将民俗文化馆办得越来越好。”目前,馆里已经印制了一批捐赠证书,“很多村民很朴实,很支持咱的工作,有的给钱都不要,所以我们也要给他们留个捐赠的凭证,这也是一份荣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ygav.com/ekjbzz/15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