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礼俗互动的艺术民俗学

时间:2025/4/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艺术民俗学是从民俗学角度展开的对于艺术活动的阐释,探索艺术活动与民俗整体之间内在关联的交叉学科。它主要   通过田野考察阐释民间传统

  艺术民俗学的兴起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早有积累,民俗学者岑家梧在80多年前推出《中国民俗艺术概说》一书,认为民俗学可分为“普通民俗学”和“特殊民俗学”。而“特殊民俗学”又可分为“宗教民俗学”和“艺术民俗学”,并初步对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所界定。20世纪90年代,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要重视“艺术民俗学”“艺术民俗文化学”研究,并将这两个学科分置于民俗学的不同层级。21世纪初,艺术民俗学自觉加入中国学术“眼光向下”的田野调查热潮,将艺术活动的自律性与地方社会生活予以综合审视,努力跳出封闭的艺术本体分析而将之融入人类生活的总体逻辑中。近年来,艺术民俗学又聚焦“乡民艺术”研究个案的深描,努力通过田野考察,认知、理解和阐释乡民艺术背后生动鲜活的民间传统,试图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本土艺术的理论体系,推进对于中华文明形态的理解与阐释。

  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告诉记者,田野研究是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生命线——在艺术发生的生活现场,民众个体所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与自我生成,乃是连接“艺术”与“民俗”的关键纽带。只有通过乡民艺术个案的充分积累,体悟民众个体的文化创造精神,艺术民俗学的真谛才有可能被窥知。

  由此展开的艺术民俗学研究,将艺术放在整体社会网络和具体生活情景中予以理解,既有别于以往所谓“纯艺术”的研究,也有别于长期沿袭的分门别类、条块切割的艺术门类研究模式。齐鲁师范学院中国乡村调查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振华认为,艺术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   就整体而言,目前艺术民俗学在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仍属于“剑走偏锋”式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寻找新的发力点。

  “艺术民俗学的学术使命之一,就是要揭示民众生活艺术与中华文明形态的互动关系。”张士闪表示,艺术民俗学要想寻找新的突破,就应该以“作为民俗现象的艺术活动”即生活艺术作为核心研究领域,将它视为中华文明形态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中华文明进程的生活支撑。另外,艺术民俗学所界定的“艺术”,既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也是文明形态中的生活艺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礼俗互动”视角探讨艺术民俗学研究,是当前该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它注意到艺术活动与国家进程、地方社会发展、民众日常生活的多重互动关系,推重艺术精英在乡民艺术中的突出作用;另一方面,乡民艺术作为地方传统的一种,是民众与国家政治、地方权力系统形成磋商的文化工具,以民俗规范寄寓家国情怀。就此而言,艺术民俗学发展在继续讲求田野实证风格的同时,强调对“礼俗中国”全幅话语的接续,才算真正踏上了一条学术坦途。

  以服务当代社会发展为己任

  艺术民俗学未来的发展,一定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当代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认为,艺术民俗学视野中的艺术,与传统艺术学的眼光不同,它是生活中的艺术、社会语境中的艺术,是中国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与民间艺术保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艺术民俗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要注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步。方李莉还建议,在目前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相关课程中,应该设置艺术民俗学或艺术人类学方面的课程,这样更有助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本土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关于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策略,张士闪提出,艺术民俗学可以从民俗艺术之学、艺术民俗之学两种路径展开研究。民俗艺术和艺术民俗,代表了从不同视角对生活艺术的观察和理解,也是艺术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不同面相。但无论是“民俗艺术”还是“艺术民俗”,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文明形态中的生活艺术,在日常生计、生活交流与文明形态演进过程中被运用、传承和创造,并发挥作用。另外,要从鲜活的民俗生活中去寻找艺术民俗学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朱振华认为,在确立艺术民俗学当代价值的基础上,还要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实践,抽绎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民俗学未来发展之路,并以之阐释、指导艺术民俗活态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多年来,我国围绕艺术民俗学而进行的专题调查和理论探讨,已为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我们不仅要梳理已有学术成果,提炼凸显“中国化”“体系化”“多层化”的中国艺术民俗学学科体系与理论特征,还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ygav.com/ekjbby/150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