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家园,植根于全国各地的历史脉络中。浙江作为文化强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节日民俗精彩纷呈。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在影像视觉时代的活化、数字化和年轻化传播,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视觉创作与传播人才培养”近日带领学员深入浙江各地,观特色非遗,采缤纷艺术,感吴越文化,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调研采风活动。 杭州余杭:仓前龙舟 6月17日上午,项目培训班全体学员在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沈松华、秦东旭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调研具有深厚地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端午龙舟习俗。调研活动得到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余杭区仓前街道的大力支持。学员们在余杭塘河边观摩了仓前街道灵源村龙舟队现场划龙舟表演,学员们在近距离的观摩中感受到了龙舟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现场观摩结束后,学员们来到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国学讲堂,在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科高洁主任的主持下,与叶华醒、金永法两位非遗专家和龙舟队长、仓前灵源村委叶农书记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了端午西溪龙舟的种类、特色、历史发展与传承情况。 座谈会结束后,学员们又来到灵源村村委,参观了民俗文化馆的各色展陈,更进一步了解了仓前的传统节日活动与地方发展,学员们收获满满,深刻感受到传统节日优秀文化习俗在民间的勃勃生机。 嘉兴非遗:与众不同的端午 6月23日上午,项目培训班全体学员在沈松华老师的带领下,赶赴嘉兴,开展为期两天的调研采风活动。 项目团队首先参观了嘉兴市文生修道院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王晓初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向学员们介绍了馆内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陈。 在参观结束后,学员们与嘉兴非遗中心主任王晓初、原嘉兴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陈双虎以及原嘉兴非遗中心主任张觉民等非遗专家进行座谈交流,进一步了解嘉兴传统节日民俗非遗的分布与特色。张觉民先生认为,民俗的形式和内容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嘉兴所处的地理环境让嘉兴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丝织文化、稻作文化、渔俗文化及海洋文化,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活动。 6月23日下午,学员们来到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全面感受了嘉兴粽子的历史文化和前世今生,近距离观摩了粽子的制作工艺,还品尝了原滋原味的“传人粽”。嘉兴粽子技艺的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馆长、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建国先生向学员们讲述了三代粽子传人的创业故事,其传承创新端午粽子文化的理念情怀令学员们感动。 学员们还考察了嘉兴端午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伍相祠,了解伍子胥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忠义精神,通过嘉兴端午伍相祭的独特风俗,深刻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地方精神内核。 王江泾双璧:灶画与网船会 6月24日上午,全体学员赴嘉兴市王江泾镇古塘村考察嘉兴灶头画。灶画是流传于杭嘉湖等地的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所依附的灶头衍生出重要传统节日——祭灶节。王江泾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文化站站长、非遗专家陈宏伟向大家介绍了王江泾镇的地理文化特点,以及古塘村灶画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陈宏伟站长带领学员们来到嘉兴灶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施顺观灶画工作室观摩灶画。施顺观老先生向学员们介绍了形态各异、多彩多姿的灶头、灶画作品以及相关历史传说故事。老人对灶画的执著与创新令学员们印象深刻。大家对灶画这一融建筑、绘画和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月24日下午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嘉兴王江泾镇的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网船会。学员们冒雨考察了网船会的核心场所刘王庙。网船会又称“刘王庙会”“莲泗荡水上庙会”。清代以来,每逢清明、中秋及春节前后,来自江浙沪等地的数万乃至数十万渔民,驾船汇聚于王江泾镇东的莲泗荡,来到刘王庙,祭祀驱蝗避灾的刘猛将军(刘王),形成了全国独有的水上庙会——网船会。在王江泾镇文化站陈宏伟站长的讲解下,学员们对网船会和刘王信仰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刘王信仰寄托着传统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其节日庙会也是渔民聚会交流、走亲访友乃至生死婚姻的重要文化生活与精神空间。 杭州拱墅:半山立夏与运河非遗 6月28日上午,项目组织全体学员来到杭州拱墅区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半山娘娘庙,考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半山立夏习俗。学员们与杭州市拱墅区皋亭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半山立夏省级传承人倪爱仁,杭州市拱墅区皋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永良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倪爱仁老先生向学员们介绍了半山娘娘和半山泥猫的民间传说、半山立夏节的习俗和发展历程、半山文化的传播现状。随后,学员们参观了半山娘娘庙内的“娘娘殿”“观音殿”以及道光碑《山门重建碑记》等主要建筑。 当天下午,项目组学员来到了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在大运河非遗会客厅与浙大城市学院李罕梁教授和杭州言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昊进行了座谈交流。 李罕梁教授指出,传统工艺站杭州拱墅站踊跃响应大运河国家战略,围绕“研究、保护、宣传、传承、振兴”五大方面展开工作。他还讲解了运用场景理论提升非遗旅游地的文化价值的方法。刘昊董事长从数字化发行、数字化战略合作、元宇宙平台建设以及新媒体营销等维度向学员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技术所重新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在座谈会上,学员们纷纷就自己的创作和数字非遗产业链的应用等问题与专家们展开交流讨论,收获颇丰。 杭州滨江:中国动漫博物馆 7月1日下午,项目培训班全体学员赴中国动漫博物馆参观调研。动漫馆特聘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副教授李保传带领学员们参观馆藏,讲解了动漫的溯源与流变。他认为,藏品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向学员们介绍了动漫衍生产业,如动漫节展、动漫演艺、电子游戏等产业。此外,博物馆中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带给学员们新奇的体验。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视觉创作与传播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地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与校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优势,着力培养具有较深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与素养、良好艺术创作表达力的传统节日文化价值传承者与多媒体视觉艺术创作者。项目招收了1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人才,一方面集中开展节日文化理论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浙江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实地调研采风。整个调研活动精彩纷呈,项目学员们也在与非遗的零距离接触中,对各地传统节日的民俗特色及其传承处境有了直观真切的了解,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学员们表示,这些丰富的调研成果将融入到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中,他们将不懈创作,积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习俗价值内涵,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习俗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 |